

截至目前,今年全市16个区初步升级改造了93家标准化菜市场,超额完成80家建设任务的116%。这是记者从今天举行的本市标准化菜市场提质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获得的消息。
上海的标准化菜市场是怎样的?在7家菜市场的创新实践中,记者发现,能买、能逛、能吃、能聊……如今的标准化菜市场都是“六边形战士”,向上能接住PRADA、祖玛珑等奢侈品牌的泼天流量,向下能保障市民“菜篮子”供应,精准把握好“传统与创新”“烟火气与精致感”“公益性与商业化”的平衡。
“比学赶超”堪比“苏超”
市副食品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协会针对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的推进情况,9月在全市范围广泛征集标准化菜市场经营管理优秀案例,16个区共报送了26篇菜市场经营管理案例,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全市标准化菜市场的提质建设成果。
此次活动遴选了浦东新区书房市集、上钢集贸市场,静安区大沽·静邻市集、宁家·黄山市集,徐汇区乌中市集,长宁区美天天山菜市场,普陀区永昌集市泰山店等7家菜市场,比学赶超、互学共进的氛围堪比“苏超”。
这7家菜市场的创新实践各具特色,有较强的典型代表性。2019年,作为新徐汇集团能级提升的重点改造项目,乌中市集进行了全方位的翻新改造,成为集团最早实现智慧管理的标准化菜市场。2021年,乌中市集与奢侈品牌PRADA联名的快闪活动让其一炮而红,提升了市集“名气”。乌中市集代表刘梅介绍,面对城市中心菜场的菜品交易需求逐渐减少的问题,乌中市集在2019年的菜场空间功能置换转型中重新规划,一楼主营生鲜蔬果和海鲜肉类,二楼则有豆制品、半成品和熟食等,41个不同摊位满足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居民日常需求,而隐藏在二楼的云南农场餐厅能让年轻人坐在窗口的吧台上,嗦着玉溪香草铜锅米线,看着街对面甜品店里人头攒动,正是这种从内而外的开放、混合、多元的调性,让乌中市集能讲好徐汇衡复风貌区故事。
浦东新区上钢集贸市场代表胡海波介绍,作为浦东新区规模最大的零售菜市场,上钢集贸市场占地8000平方米,设有472个摊位,为周边约30万居民提供日常所需,积淀出了格外浓郁的市井“烟火气”。去年4月,中国旅游集团将上钢集贸市场纳入邮轮客上海特色旅游线路,打造继外滩、豫园后的新“烟火气地标”,市场也迅速响应,在市场门头、卫生间及16个出入口增设了56处中英文标识,协调城管部门增派了8名双语保安,20名志愿者加班加点为摊主进行英语培训,带动整体服务氛围提升——卖葱姜的周阿婆热情地用“Welcome to Shanghai!”招呼外国游客,水果摊小王也自制了英文价签,众多海外博主专程探访,他们的亲身体验和真实好评,直接带动了市场在网络平台口碑的持续上涨。
今年已超额完成改造任务
记者注意到,上海的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各具特色。书房市集,“保留老商户、优选新商户”精准招商,打造平价菜供应链体系,深化社区联动;大沽·静邻市集,以多巴胺色系和时尚感空间设计,升级品类业态和便民服务,提升市民消费环境、满足生活需求;宁家·黄山市集市场,布局巧设计,惠民经营创特色,便民服务出新招;天山菜市场,建设“一生、一市、一铺”新版菜市场和多元化便民业态区,深度运用智慧化管理手段;永昌集市泰山店,依托泰山人民坊社区更新项目,品牌化升级、智慧化升级、人性化升级,打造“菜市场+食街+临街市集”一体化的综合空间。
菜市场的“场长”们用这些鲜活的实践案例,讲述了在市场建设、业态布局、经营招商、管理创新、便民服务、政企联动等方面富有成效的经验做法,让在场的“蔬菜人”感悟颇多,有助于推动本市菜市场在守护市井文化温度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消费的潮流,创造更多城市更新的“菜市场”新案例。
近年来,市商务委作为菜市场的行业主管部门,针对城市更新发展需要,主动迎合市民生活需求,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持续把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建设,聚焦菜市场的品质消费、多元服务、环境提升等建设维度,打造“生活+”为特色的功能多元菜市场,建设“能买、能逛、能吃、能聊”的“邻里中心”式菜市场,探索菜市场超市化改造,试点菜市场的大摊位制,把菜市场建设成为融合民生保障、社区服务与商业创新为一体的便民生活驿站。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市16个区初步升级改造了93家标准化菜市场,超额完成80家建设任务的116%。根据本市菜市场的建设实际,以及市场需求和市民需要,计划继续争取把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列入明年的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建设。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